著作者介紹: 書摘:
產品簡介
同類產品推薦
Prev
Next
|
||||||||||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禮儀之美 |
著作者介紹: 書摘:
產品簡介
證嚴上人以其悲天憫人之宗教家胸懷,服膺上印下順導師「為佛教、為眾生」之慈示,秉持「佛法生活化,菩薩人間化」之理念,在「內修誠正信實,外行慈悲喜捨」精神貫徹下,漸次開展「慈善、醫療、教育、人文」以及「國際賑災、骨髓捐贈、環保、社區志工」之「四大志業、八大法印」。事理相融、以淺喻深暢佛本懷,善導大眾心存菩薩大愛,落實佛法於生活中,帶動付出無求同時感恩之風氣,達到「淨化人心、祥和社會、天下無災難」之人間淨土目標。
內容簡介:
書中兩卷八章之靜思語內容,上卷以證嚴上人對於「禮」之思想理念為主旨:「禮者,理也」,有禮就有理,無禮則無理。禮,是做人的根本道理,是人生重要的學習。無禮之人,道德觀念薄弱,是非不能分明,無法與人和氣相處,憑添社會事端;有禮之人,行為有所節制,克己持戒不犯。故做人做事應謹守如法如理、如戒如律、如禮如儀、如真如實的原則,方能展現人文之美。
下卷以慈濟教育志業精神「教之以禮,育之以德,傳之以道,導之以正」為編輯主軸:教育的第一個階段,就是要先知禮,才會識理;人格、品德的涵養,必須落實到生活,舉凡衣食住行、待人處事、應對進退,皆需合乎禮節;老師們須負起教育仁義禮節的使命,使人知禮義、重人倫;傳正道還要導正向,導正偏差的行為、導正心靈的方向,回歸人心純真的本性。
有禮儀修養的人,能由內而外自然流露美好的氣質;人人守住禮法,以個體之美成就整體之美,則人類世界就有無限希望。
【卷一】禮者理也,合禮則合理也
第一章 如法如理,自然法則
第二章 如戒如律,清淨莊嚴
第三章 如禮如儀,美好教養
第四章 如真如實,人成佛成
【卷二】有禮必明理,明理必有禮
第五章 教之以禮,禮教為本
第六章 育之以德,培育品德
第七章 傳之以道,傳承典範
第八章 導之以正,導正方向
禮是理
外在舉止有禮節,表示內心有倫理。
第一眼的接觸
儀表與言行代表人格,所以要在自己身上展現禮節,
使人從第一眼的接觸,就對我們產生好印象。
見面打招呼
與人見面要打招呼,莫冷漠相待,
因為冷漠是愛的障礙;
多一點熱情,多一些禮貌,
人間就會充滿溫馨的氣息。
隨性易脫軌
生活隨性的人,容易脫離正軌而失序,
逾越做人的操守;
唯有培養自重、敬人的品德,以禮節自我規範,
才能降伏我行我素的習氣。
不要敏感
為人在世不要過於敏感,敏感是因為我執太重,
若能將別人的話都善解成出於好意,
將不愉快的事都當成是在教育自己,
就不會將每一句話、每一個人、每一件事壓在心上。
生活規則
日常生活要有規則──
待人接物心平氣和,
為人處事守禮如儀。
看得廣、想得深
在利害、得失之間,
不要只見利與得,而不顧害與失,
造成對天地與人倫的毀傷。
要懂得化惡緣為福緣
人與人都是有緣來聚,對於結好緣的人要珍惜,
對於結惡緣的人要懂得轉化為福緣──
別人進一步,我們就退一寸;
用心擦拭自己的污點,用愛撫平彼此的心結。
方方圓圓清楚明白
組織管理要有良效,制度運作要能上軌,
該方、該圓都要清楚明白──
原則必須堅持,應對則須柔軟;
才不會模棱兩可,令人無所適從。
人多才有力量
與人相處常起衝突,就會缺少他人的助緣,
做事將備感辛苦;
能包容習氣、耐心溝通,
才不會產生排斥的心,而少了一股力量。
心思的「代言人」
待人要虔誠,聲色要戒慎;
言語是表達心意,所以聲色是心思的「代言人」,
若說真實語而結惡緣,
言語與表態就要更加戒慎虔誠。
完美無缺
人與人之間相互執著缺點,
彼此的心就會都受到煩惱的污染;
唯有提起超越的心去看待,
對缺點毫無掛礙,所見的就會是完美無缺的形象。
過了自然就沒有了
走入霧中,霧氣朦朧,其實霧也只是氣流的作用,
隨因緣構成,霧散後景物更明;
煩惱來時,了解煩惱也是自己的心在作用,
境界如過眼雲煙,過了自然就沒有了。
永不後悔
用智慧選擇清淨的道路,
自然會走得精進歡喜、永不後悔!
靜心洞照
平靜的井水,能照見天上的星星、月亮;
寧靜的心境,能洞照人我是非──
對的事,做就對了;
不對的事,慎而不犯。
感恩點醒我們的人
與其求佛救拔,不如聽進別人的規勸;
在迷失時點醒我們的人,就是拯救人生的貴人。
對己能堅持,對人有耐心
有心做事的人,要立定正確的行事方向,
一心堅持不受人事影響,同時以耐心與人磨合,
引導錯誤見解者回歸正軌。
「感」受而「覺」悟
對生命要有「感覺」──
「感」受身體日漸年邁力衰,
「覺」悟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,
自我警惕人生無常。
瞋火的障礙
想做好事須從忍辱去瞋開始──
瞋火怒燒,別人不敢親近,造成廣結善緣的障礙;
好發脾氣,別人不樂相助,形成造福人群的障礙。
手畫虛空
不中聽的話,不要耿耿於懷;
不愉快的事,切莫懷恨在心。
心要如手畫虛空、畫過無痕,才能淨心地、斷煩惱。
親近善人
遠離自私的人,避免受污染,做出不義之事;
親近賢良的人,接受其引導,增長善根福德。
念念清淨
正心守規的人,不受境界誘惑,免於虛妄迷惑,
念念清淨,安然自在。
同類產品推薦
Prev
Next